学工群团

“非遗+AI”赋能广西高校美育教育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10 16:16:41 点击: 【字体: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中,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优化人才“引育留用”生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突出“产才融合”,壮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广西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产业腹地,如何利用自身独特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培养出适应这一经济环境的高素质人才,提升高素质人才对广西地域文化的深刻认同和担当广西全面发展的强烈责任感,是广西高校面临的时代任务和全新挑战。在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美育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成为助力高校大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一环。美育不仅是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加强美育教育,促进大学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成为具备崇高品德、创新精神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

一、广西非遗文化现代转译的创新

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极为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资源。截至 2024年12月份,广西已建立起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全区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项、代表性传承人49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15项、代表性传承人936人。涵盖传统音乐、舞蹈、技艺、民俗等多个领域,如壮族歌圩、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瑶族盘王节等,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土壤。教育部关于部署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通知中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利用传感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艺术体验、改进评价过程。这为“非遗 + AI”在大学生美育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契机。广西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使命。鉴于此,通过构建 “非遗 + AI” 数字化美育体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广西高校大学生培养全过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壮锦、铜鼓等非遗资源的文化内涵,既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又促进了民族文化认同。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情感表达、跨文化交流,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广西乃至全国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对人才多元化、创新性的需求。

二、“非遗+AI”美育浸润的时代价值

1、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养和塑造高尚、自由、完整、全面的人,是美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通过“非遗+AI”赋能广西高校美育教育,培养大学生掌握跨学科技能,如AI艺术创作、文化数据分析等,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情感表达、跨文化交流,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推动广西产业升级、文化繁荣、开放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2、增强高素质人才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广西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这些非遗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广西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通过“非遗+AI”开展美育,借助AI技术将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保存、传播和创新利用,以创新的方式展示非遗美育魅力,能够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广西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举措。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非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蕴含着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往。“非遗+AI”开展美育,能够促进不同民族非遗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打破民族和地域的界限,以AI技术为桥梁,让大学生了解广西民族非遗的特色和魅力,感受各民族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过程,体会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更加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共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三、“非遗+AI”赋能广西高校美育教育的路径

(一)、“非遗+ AI”赋能大学生美育的数字化创新平台构建

1、融合“非遗+AI”教学,助力美育课程建设。

“非遗+AI”能够依据大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与需求,为其精准推荐适配的非遗学习内容,为美育课程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方法创新以及教育模式变革等提供多维度的支持。同时AI具备强大的知识整合能力,能够依据教学需求实时生成多元内容,助力教师创新美育教学方法,使美育教育开展更富针对性与高效性。

2、开发“非遗+AI”资源,赋能美育数字创新。

在 AI 智能技术加持下,实现非遗文本、图片等教学资料的数字化转型,并对老旧教材、课件等现有美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与重新编排,生成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的个性化教材与课件,使美育教育更精准、高效。

3、创新“非遗+AI”形式,构建美育宣教网络阵地。

通过 AI 智能推送技术,将非遗美育内容精准传播给目标受众,提升传播效果与影响力,构建起一个多元、互动、高效的美育宣教网络阵地,推动非遗美育广泛传播。借助 AI 算法分析大学生群体数据,根据不同年龄、兴趣群体的需求,定制非遗美育网络宣教内容。

(二)、“非遗+ AI”驱动大学生美育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探索

1、AI赋能非遗美育课程创新,拓展美育教学开放性。

AI有助于突破传统的时间、空间和资源限制,能更直观地帮助大学生理解非遗文化。AI系统可构建动态化非遗知识体系,实现美育教学资源的智能化重组与精准推送。智能教学平台支持多终端接入与自适应学习路径规划,使非遗美育突破线性教学模式,提升美育教学开放性。

2、AI助力非遗美育跨界融合,丰富美育实践多样性。

AI通过多模态数据分析与数字创作工具,为非遗美育构建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其通过算法模型对非遗元素进行解构重组,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科技手段的有机嫁接,形成多元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

3、AI强化非遗美育网络传播,提升美育体验灵活性。

AI通过内容生成算法与用户行为分析,构建精准化非遗传播矩阵。借助AI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需求,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推广策略,提高非遗文化传播的效率。

(三)、“非遗+ AI”融入大学生美育内容的三重向度

1、非遗数字化美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文化创造主体对于文化发展的历史积累、现实状况、未来前景的信心和信念。”对于广西高校大学生美育教育,可以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将壮锦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沉浸式美育内容。不仅让年轻一代直观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更通过技术赋能激发创新表达,有利于使非遗文化从“博物馆遗产”成为“活的文化符号”。这种通过数字化的再生产,为文化自信注入了科技动能。  

2、非遗数字化美育实践,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人工智能成为跨文化对话的“翻译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消解了语言与地域壁垒,更通过可视化呈现揭示各民族非遗中共通的中华文明基因,筑牢“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纽带。 

3、非遗数字化美育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需在美育中实现文化传承与生产力创新的辩证统一。以非遗为核心、美育为途径、数字化技术为桥梁,让非遗之美在校园扎根生长,于潜移默化中滋养学生心灵,培育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赋能,非遗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谱写新的篇章。